- Published on
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
- Authors

- Name
- 长风
什么叫做「决定一个人」?
因为人与人之间,在人格层面上,本来是没有区别的,是后天的经历塑造了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人。
高中生物老师曾有言:
事实上,大家小时候感觉都差不多的,就是一群「小屁孩儿」,混在一起,谁都分不清谁。
但是越到后面,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。比如说初中的时候,刷掉一批人,他们就上不了高中,跟你的人生轨迹都不一样了。这还只是第一道坎,以后更不用说了。高考、大学、包括出来工作,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。
我觉得这很有道理。
老师口中的「差距」显然有更广泛的含义,但是我们只讨论人格方面的差异。我觉得人之间的差距在以下几个时期分阶段地不断拉大。
什么「决定了一个人」?
众生平等的婴儿时期
最开始的时候,人人都是只会啼哭的婴儿。这时的他们的行为跟动物没什么区别,他们的行动是受到了基因的影响。这种行为叫做本能,是刻在DNA里的行为。
后来,他们开始学习(学习大概也算是一种本能吧?),他们学会了说话,走路之类的技能,这些也都是大多数人都会的,因为这时的学习是基础技巧的学习。事实上,直到走出婴儿时期,大多数人都没什么区别——他们都能掌握简单技能。
人格建立的幼儿时期
是什么把婴儿和幼儿区分开了?升了一级之后,他们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。或许表现在有一个内在的声音,他只对自己说,但是不会说出口,也就是内心的活动。这个时期,他们的内心活动应该是比较简单的,停留在:我收到了什么指令,我应该做什么之类的简单活动。
同时,学习行为也进一步深化,他们开始学习人格,这也是本文想讨论的终点。
原生家庭,指的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。原生家庭对于幼儿时期的人格建立是相当重要的。比如说,在大声啼哭吸引注意力的时候,父母能否快速响应,给他一点爱的抱抱,对于他的人格建立肯定会有所影响。如果置之不理,相信他就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;如果马上关注,他或许会觉得有人在关心他。
当然这样说也有些牵强。我更喜欢把这个过程比作「生成随机数的种子」,因为后天的影响时间远远大于受到原生家庭影响的时间。或者说,是「初始值」的细微变化,就算接下来遵守同样的规则(经历同样的事情),整个系统也会截然不同。物理学上的双摆,就是一种「混沌」状态,初始值的细微变化,在不久之后就会导致截然不同的运动轨迹,尽管他们都遵守相同的物理规则。
波涛汹涌的青少年时期
这名字有点奇怪,本文的意思自然是先少年后青年的。
区分幼儿时期和青少年时期的界限,大抵在于与更多的、非原生家庭的人接触。这段时期是最为漫长,变化最为复杂的。这个神奇的随机函数——社会,拿走了原生家庭赋予的初始值,开始了漫长的演算。
这时候,他们受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的影响。这种影响,或小或大,或潜移默化,或醍醐灌顶。总之,在这段时期,是价值观、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期。而且,由于原生家庭的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,有时候会出现家长感觉很无力的情形。事实上,只是青少年接触的人过多,相较之下,原生家庭的「权重」就没那么大了。
在众多人的共同影响之下,青少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「事件」,也许有失恋的悲伤,有交友的喜悦,有体会到努力的回报。这些「事件」所带来的影响,主要体现在他面对未来的某个「未知事件」的反应。那这种类似于预测行为的东西,实际上就是人格的体现了。
一般情况下,青少年时期的人格敏感而脆弱,可能会因为某个关键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格。当然,随着年龄的增长,这种彻底的、关键性的改变逐渐变少了。
风平浪静的成熟时期
当人格发展到成熟时期时,就已经形成了「稳定的差距」。区分青少年时期和成熟时期,主要就是看「事件」对于人格的影响频率是否达到了一个较低的水平。这时的外部环境对人格已经没有太大的影响了。
我们看到,影响人格塑造的,主要是原生家庭以及其后遇到的人,以及这些人背后的「事件」。总之,在人格层面上,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个人。
从上文的讨论中,你应该能看出来,我认为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这点很重要,让人生最开始的几年决定了以后几十年的人格,未免过于牵强了。
神奇的人格差异
因为每个人所经历的「事件」都大不相同,当他们在青少年时期乃至成熟时期相遇的时候,往往就会出现一些特殊「事件」,我称之为「碰撞」。这些特殊事件展现了两个人不同的世界观、价值观,对于双方而言,都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。
比如说,小明的人格含有「集体利益优先」,而小红的人格含有「个人利益优先」,当他们参与班级集体活动的时候,小明倾向于保护班集体的共同利益,而小红可能要独自行动了。很可能就像是军训站队评比时的一次痒痒,就能体现出这种「碰撞」。
当然「碰撞」不代表「冲突」,也就是他们不一定会为此而争吵,只是两个内涵不同的人格相遇了,会不会改变了某一方呢?比如小明看到小红挠痒痒,会不会开始考虑也挠一下呢,还是对这种行为感到不齿?小红看到小明(更多情况下,其他所有人)一动不动,会不会停下这种破坏整体荣誉的行为呢?
当然,这个例子有些极端,也过于理想化了。不过,其内在观念是:一个人有可能会因为「碰撞」而改变自己的人格。也就是说,人格差异会概率导致人格变化。
从「事件」到「人」
「事件」是在过于庞杂,林林总总怎么也说不清楚。根据我长达十八年的观察,大多数具有强大影响力的「事件」都能与某些固定的「人」相联系。这些事件可以是展现了不同价值观的「碰撞」,也可以是笃定原有价值观的「普通事件」。这也不奇怪,拥有人格的是人,而不是与这些人之间发生的「事件」,对吧。
概括一下,考虑到原生家庭,考虑到「事件」、「碰撞」,考虑到人与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,回答标题的问题,那就是一个人「遇到的人」决定了一个人。
所以,如果有机会写一本回忆录,我很可能会写成断代纪传体。